云南王天朝被查
介绍贿赂罪最新案例 -法律知识
法律分析:
中国法院网讯 (张乐嘉) 近日,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了原宣城市公安局某派出所副所长储某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徇私枉法、受贿、挪用公款案,原宣城市公安局某派出所民警江某某犯徇私枉法、受贿案,原宣城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辅警毕某犯介绍贿赂罪案,被告人储某某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犯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被告人江某某犯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被告人毕某犯介绍贿赂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
被告人储某某在担任某派出所副所长期间,收受贩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给付的钱财,并向其通风报信帮助逃避抓捕、刑事处罚,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被告人储某某、江某某作为公安干警,在办理涉嫌开设赌场刑事案件中,为获取非法利益,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使其免受追诉。被告人储某某、江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单独、合伙向犯罪嫌疑人索取、收受他人现金和购物卡共计8.3万元,二人均构成徇私枉法罪、受贿罪。被告人毕某为促使行贿人和受贿人储某某、江某某相识相通,代为联系、介绍贿赂6万元,并从中收取8000元好处费,构成介绍贿赂罪。被告人储某某在担任副所长期间保管单位小金库,挪用公款6.9万元进行非法、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二条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备考系、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还必须具备情节严重的条件。
介绍贿赂罪最新案例
法律分析:中国法院网讯 (张乐嘉) 近日,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了原宣城市公安局某派出所副所长储某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徇私枉法、受贿、挪用公款案,原宣城市公安局某派出所民警江某某犯徇私枉法、受贿案,原宣城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辅警毕某犯介绍贿赂罪案,被告人储某某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犯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犯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被告人江某某犯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被告人毕某犯介绍贿赂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被告人储某某在担任某派出所副所长期间,收受贩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给付的钱财,并向其通风报信帮助逃避抓捕、刑事处罚,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被告人储某某、江某某作为公安干警,在办理涉嫌开设赌场刑事案件中,为获取非法利益,对明知是有罪的人故意包庇使其免受追诉。被告人储某某、江某某利用职务之便,单独、合伙向犯罪嫌疑人索取、收受他人现金和购物卡共计8.3万元,二人均构成徇私枉法罪、受贿罪。被告人毕某为促使行贿人和受贿人储某某、江某某相识相通,代为联系、介绍贿赂6万元,并从中收取8000元好处费,构成介绍贿赂罪。被告人储某某在担任副所长期间保管单位小金库,挪用公款6.9万元进行非法、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九十二条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备考系、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还必须具备情节严重的条件。
贪腐新记录!100多套房+100多个情人,这么多情人分的清吗?
贪腐新记录!100多套房+100多个情人,这么多情人分的清吗?男女之间互相结为夫妻,本来是应该相互忠诚,相互扶持。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喜新厌旧,所以出轨率和离婚律师才蹭蹭的上升。就连普通人都是这样,那有钱的人更是这样子。一、事件梳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前董事长赖小民,依靠植物的便利,受贿17.88亿元,其中还有1.04亿元没有完成。她被媒体指认为,三个100,100多套房子,100多个关系人,还有100多个情妇。据相关人士称,100多套房子对他来讲不在话下,他受贿的方式,除了接受现金,还接受大量的房产,豪车,和贵金属。并且有关部门查明,赖小民在华融置业的子公司,在广东珠海的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当中,一共有120套房子,100套全部通过假摇号,将房子分发给了他的前妻和各位情妇。当然赖小民能够如此顺利的贪污,少不了别人的帮忙,当别人成为他的保护伞,他互相里外勾结,贪污公私财产。所以,她被指认的三个100,真的是名副其实。二、事件本质其实这件事情的本质,就是源于人性的贪婪。本来赖小民自己的资产本来就很多,但是因为贪婪,所以她想要更多,这也让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深渊。纵然他有再多的情妇,她有再多的金钱和房产,但是这些仍然不能带到监狱里,更不能带到地下,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面对这些横财。作为一个普通人,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就是幸福。三、事件反思在这件事情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省,贪婪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贪婪,我们可能会得到很多好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对知识的贪婪,这回让我们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如果我们对荣誉贪婪,这就会促使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然后再去争取,这也将让我们不断地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唯独钱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即便我们对金钱的渴望,你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法治能力也越来越强。现在又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所以团长枉法越来越被容易发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并且用法律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可以因为一时的贪婪,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的人,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便是幸福的一生。
贾跃亭事件是怎么回事?
贾跃亭事件始末:贾跃亭,乐视控股集团创始人,乐视汽车生态全球董事长。贾跃亭在2004年的时候创办了乐视,并在六年后上市。乐视最初以视频内容为主,后来大肆扩张,乐视生态逐渐延伸到智能终端、体育、汽车等领域。在乐视扩张初期,贾跃亭还曾经以420亿的财富名列胡润排行榜,但是在2017年因为乐视生态铺的太大,而乐视的资金债务等面临巨大问题,一年之内,乐视股价暴跌,乐视高管相继辞职,乐视债权人的百亿债务无法偿还,贾跃亭飞往美国,法院将当时的乐视法定代表人贾跃亭列为失信者名单,贾跃亭从身价百亿的老总变成了逃出国的老赖。这就是贾跃亭事件。扩展资料:乐视 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贾跃亭,乐视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旗下公司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影业、网酒网、乐视控股、乐视投资管理、乐视移动智能等。2014年乐视全生态业务总收入接近100亿元。2014年12月,贾跃亭宣布乐视“SEE计划”,即是打造超级汽车以及汽车互联网电动生态系统。2015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乐视超级手机发布会,以生态模式进军手机行业。乐视网发布2015年度业绩报告。这家在2015年度狂飙猛进的公司交上一份颇为亮丽的成绩单: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30.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89%;归属上市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净利润5.73亿元,同比增长57.41%。 2018年9月22日上午10点,多个乐视产业股权拍卖结果出炉,最终以总计约7.73亿元的起拍总价成交。根据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确认书可知,三个拍卖项目的买受人均为天津嘉睿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贾跃亭
洪秀全 三原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中文名: 洪秀全
别名: 洪仁坤;洪火秀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花县
出生日期: 1814年1月1日
逝世日期: 1864年6月1日
职业: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
主要成就: 创立拜上帝会
发起了太平天国起义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履历
人物生平早年洪秀全
创建太平天国
晚年洪秀全
洪秀全死因之谜
业绩综述
失败原因
人物性格
人物轶事概括
男女平等
沉迷女色
从姊妹群到王家奴
妇女嗟怨
妇女服役
至死不悟
人物评价
洪曾之争
对外关系
家庭成员
个人诗选
人物故居
相关论述人物简介
人物履历
人物生平 早年洪秀全
创建太平天国
晚年洪秀全
洪秀全死因之谜
业绩综述
失败原因
人物性格
人物轶事 概括
男女平等
沉迷女色
从姊妹群到王家奴
妇女嗟怨
妇女服役
至死不悟
人物评价
洪曾之争对外关系家庭成员个人诗选人物故居相关论述展开 洪秀全绣像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咸丰六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编辑本段人物履历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
1、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出身农家,读过村塾,屡试不第。 2、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翌年到广西贵县 (今贵港) 赐谷村宣传拜上帝教真义。后回花县,著《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 3、1847年8月,赴广西桂平紫荆山会冯云山,组织力量,开展政治斗争。 4、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营盘岭聚集2万多会众,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3日,在武宣“登极”,称“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诸王。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领两湖,再从武昌沿江东下,攻占南京。 5、1853年定都南京,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失利而西征胜利。入主天王府后,深居简出,生活奢靡,大权交由杨秀清掌握。 6、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杨秀清居功自傲,逼封万岁。遂密诏韦昌辉、秦日纲,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人、部属2万多。 7、1857年,石达开率20万精兵出走后,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转局势。 8、1859年,命洪仁玕总理朝政。清廷联合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落,天京被围。 9、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早年洪秀全
1853年太平军奇袭天津城
洪秀全祖籍广东,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乡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 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入教之人,无论男女尊贵一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尊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不过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跟主流的基督教在教义上相差甚大,洪秀全自称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间来替天行道。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下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在广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学习了几个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足够而拒绝了。洪其后再到广西会合冯云山,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决定反清,加紧准备。会众在下半年间陆续前来金田团营,在1851年1月正式宣布起义,揭竿而起。
创建太平天国
李秀成画像
1851年初,洪秀全称天王,建太平天国。1852年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已死,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主张把四书五经列为禁书,杨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让步,后者只好同意四书五经在修改后可以刊印流传,然而,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仍未曾刊行。后来洪秀全又修改《圣经》,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及个人喜恶改动内容,在太平天国内颁行。 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的矛盾日渐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对东王不满,在1856年密诏三人诛杀东王,9月发生天京事变,东王、北王与燕王先后被诛。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主政一段时间,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石达开不满。1857年石带领大军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自天京事变及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太平天国却开始走下坡。 天京事变 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另有图谋,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封他为“万岁”。 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韦昌辉在9月1日到天京,与秦日纲在夜间入城,2日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城外,韦昌辉其后尽杀翼王府中石达开的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此时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军大多支持石达开。洪秀全为平众怒,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不久又处死秦日纲和陈承瑢。
晚年洪秀全
南京市天王府遗址内的天王宝座
清军开始进迫天京,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撑下,太平军在数年间阻止了清军的很多攻势。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达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为军师、干王,名义上总理天国朝政,却不肯把军师的权力交给他。由于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异姓为王。后来洪秀全为了笼络人心及分散诸王权力,开始滥封王爵,末年封王者竟达二千多人。 1861年12月间,英国海军提督何伯与参赞巴夏礼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后平分中国为条件,协助太平天国打败清朝。洪秀全与群臣商议后,决定不接受英国人的建议,并且说:“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1862年,陈玉成被清军杀害后,形势急转直下,天京附近据点逐一陷落。 洪秀全晚年,不仅思想狭隘保守,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一度改国号为“上帝天国”,在众人反对下,才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李秀成知道天京难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议放弃天京,转战中原,反被洪秀全斥责。面对困境,洪秀全没有采取适当的对策,却向将士宣称将有天兵下凡,驱走清兵。
洪秀全死因之谜
1864年3月,天 《李秀成自述》手稿
京合围后,城内粮食不足,洪秀全带头吃“甜露”(草团)充饥,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天京(清方记载称自杀),清军在城陷后将他的遗体毁掉。 另一说法,洪秀全死于自杀。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认为洪秀全死于自杀。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洪秀全去世时,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一八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7.26)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称:“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里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根据上述资料,大多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郭廷以说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根据《李秀成自述》内容,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历,即1864.6.1)服毒逝世”。但当时的学者对洪秀全自杀说,已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法院被起诉人查询毛红超登封
关于诉讼纠纷查询,无法在互联网准确获知相关信息,因为不是所有案件都属于必须公开审理的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同时,当事人可以持有效证件到法院查询,或者关注法院公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发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张贴或者刊登的日期为准。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另外,如果提问者是案件的当事人,其可以直接拨打相关法院的电话进行核实即可,法院有告知的义务。同时,当事人应该了解以下法律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洪秀全有87位娘娘,儿子9岁娶4妻,太平天国到底有多荒淫?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光是老婆就有两千多个!天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和老婆们一起生猴子!不仅如此,洪秀全还要求他的手下们给自己上供美女,美其名曰“东方供大妹,西北供娇娃”,如果手下送来的美女他喜欢,他就奖赏这个手下,要是不喜欢或者太久没有给自己送美女,洪秀全甚至会革职处死自己的手下。洪秀全对外要求,所有的夫妻每个月只能同房两次,而自己则不受这种限制,太平天府里面的两千多美女只供他一人使用。虽然洪秀全爱好美色,但却不爱惜美人。管理嫔妃们所用的制度,可以说非常严格了。不能大声讲话,不能不听话,不能左顾右盼等等,美人们只要有一点违反他指定的制度,就会招来毒打一顿,严重者会被处以极刑。比如用硫磺烧死,或者用大炖锅把犯错的美人给炖了。太平天国的荒淫,可以说是洪秀全一家自己的荒淫,对于其它人来说,太平天国是一个禁止欲望的邪教组织。比如,洪秀全把男女分开,分别管理。披着男女平等的糖衣,实则只是为了利用这些女人的力量。告诉那些男男女女们,要禁欲,否则就会受到天父的惩罚等等。而自己的儿子九岁就可以娶老婆了。对于其他人,即使是母子,也要遵守洪秀全的规定,隔着门相见,可见洪秀全对于外人的男女分离管理做到了极度变态的地步。不过,在这种制度之下,一些极度被压抑性欲的男人,开始违反伦理道德来满足自己的性欲,嫖娼、淫奸妇女,乱伦等等现象频频发生。
太平天国失败后,洪秀全八十八个老婆下场如何?
洪秀全的后妃中,最尊贵的为“正月宫”,接着是“又正月宫”,往下则是被他本人称为“宫中最贵”的“两十宫”,“再往下应该是“副月宫”和“又副月宫”。“月宫”之下,即有“统教”、“提教”、“通御”、“正看”、“副看”等等。据洪天贵福在供述中说:“(我)年十六岁,在广东花县生长。父亲老天王洪秀全,今年五十三岁,有八十八妻。”洪天贵福所说的八十八个,包含有一个虚拟的“天妻”,即洪秀全宗教故事里他在天上娶的天妻,现实中,洪秀全妻的真实的数目是八十七个。即便八十七个,这个阵容还是足够庞大,须知,当时咸丰皇帝的后妃也不过二十多人而已。然而,洪秀全入主天京时,已经四十一岁了,而且,终其一生,不过才生育十一个儿女,其中长子洪天贵福和他的两个姐姐还是在广东花县出生的。由此可见,洪秀全虽然占据有八十八个女人,但能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强大,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荒淫。他之所以要霸占着这么多女人不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心理上的需要。从村夫暴发为帝王,心理膨胀,肯定要疯狂一把;二、统治上的需要。洪秀全以宗教立国,把自己标榜为“上帝次子”,就要保持宗教的神秘色彩,必须与臣下保持足够的距离——这也是洪秀全自入天京后为什么宅在后宫十余年不肯出一次门的原因。谁都知道,宅男的岁月难捱,要怎么做才不会孤独寂寞?女人,多多的女人,燕瘦环肥,环绕终日。那么,太平天国失败后,洪秀全这八十七个老婆的下场如何呢?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供述中说了自己逃离天京前夕的情形:六月初六日五更,我梦见官兵把城墙轰塌,拥进城内。到了午后,我同四个幼娘娘在楼上望见官兵入城来了,我就往下跑,幼娘娘拉住不放,我说下去一看就来,便一直跑到忠王府去了。忠王带我走了几门,都冲不出来,到初更时候乃假装官兵从缺口出来,才出来十多人就被官兵知觉,尾后都被截断了。从洪天贵福的表述来看,他逃命时,一个妻子都没有带。自己的妻子都顾不上,则父亲的妻子就更不用说了。湘军攻城十年,入城后,肯定狠狠发泄一番,烧啊,杀啊,抢啊,掠啊。掠的对象主要就是妇女了。现在,从相关史料可以查得到,陈玉成1859年升为冬官正丞相,得“成天豫”爵封,经天王洪秀全恩准,娶“江南秀才王信照之女”为妻。这王氏于1860年生下一子,取名陈三元,住在天京城西姚家巷的官邸里。天京失守,王氏母子被湘军悍将鲍超部下的哨官徐月虏获。不久,部分湘军被朝廷遣散返乡,徐月于是带着王氏母亲回湖南益阳老家生活。王氏病故于民国初年,陈三元后来入益阳会龙山栖霞寺,削发为僧,自号遇缘和尚,与古佛青灯朝暮相伴。另外还流传有曾国藩抢“长毛南京丫头”回湘乡老家当婢女的说法。所以,尽管史料没有太多记载,但也可以想象得到,老天王、幼天王,以及太平天国一众名王大将的家眷,都被掠作妾侍奴仆了。对这些被劫掠的女子来说,能被湘军劫掠为眷属,尚且不失为一幸事,否则,清廷根据她们的特殊身份进行处理,上多半会是斩立决。洪秀全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覆灭。当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的妃子们随着他的覆灭也没有了出路。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元史张立道传翻译
张立道字显卿,其祖先陈留人,后迁居大名。父张善,金朝进士。太宗四年(1232),蒙古大军下河南,善向太宗弟拖雷献策,因而任命他为必..赤。
立道十七岁入宫充宿卫。世祖即位,立道扈驾北征,不离左右。至元四年(1267),命立道出使西夏,以干练、敏捷著称。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诏令立道为王府文学。立道劝王重视农业,使百姓衣食不愁。王即任立道为大理劝农官,兼领屯田事,佩银符。不久与侍郎宁端甫出使安南,与安南国王议定每年入贡。
云南三十七部都元帅宝合丁统治年久,有占据云南自谋独立的意图,因而怕忽哥赤来为王,计划借设宴以毒酒害死忽哥赤,且收买王相府官员,不泄露其阴谋。立道知道后,忙直奔帅府求见。守门卫士阻止,立道与他们争执不休。王闻声,使人召立道进府。立道把宝合丁的阴谋告诉了忽哥赤王,但王已饮毒酒,晚间就去世了。宝合丁占据王位,劝王妃交出王印,立道暗中交结义士十三人,约定共同讨贼,且刺血饮酒盟誓,推一人入京师报告云南发生政变的事情。他们的计划不幸暴露了,宝合丁把立道囚禁起来,即将处死。工匠提举张忠,燕人,与立道是族兄弟,联络一些壮士将立道从狱中劫夺出来,一起逃到吐蕃。在那里遇帝所派来的御史大夫博罗欢、王傅别..与派去向朝廷报告的人。博罗欢、别..与立道一起回到云南,审讯宝合丁及王府那些曾受贿的官吏,一律处死。立道奉旨入朝,向世祖陈述宝合丁毒死忽哥赤王的事实,帝听后泪下,哀叹不已,对立道说:“你为我家事十分劳苦。今后你是侍奉朕或是侍奉太子还是去侍奉安西王,由你自己决定。”立道等表示愿留下来侍奉皇上。于是赐立道金五十两以表彰其忠心。张忠等皆授官爵。 至元八年,立道再次出使安南,宣布建立大元国号的诏书。立道渡过黑水,越过云南,到达安南,与国王约定每年朝贡。十年三月,管领大司农事。中书省因立道熟悉云南,奏请授为大理巡行劝农使,佩金符。该地有昆明池,位于碧鸡、金马之间,周围五百余里,夏季暴雨洪水,淹没城郭。立道考察出水源,征调民工二千人治理,排泄其水,得良田万顷。爨、..族虽知种桑养蚕,但不得其法,立道教导他们,蚕桑收入比过去增利十倍,云南人由此更加富裕。山中彝族人民十分羡慕,相继来归附,立道把他们的地方改立郡县。 至元十五年,授中庆路总管,佩虎符。从前,云南人不知尊敬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先在这里建孔子庙,设置学堂,劝士人子弟上学,择四川士人之贤者,聘为老师,每年在一定时候率诸生去行祭孔礼,使人人都讲礼让,风俗逐渐改变。行省平章赛典赤将立道在云南的政绩上报朝廷,朝廷传旨加官褒奖。 十七年入朝,极力奏请世祖以云南王子也先帖木儿承袭王爵。世祖同意,命立道为临安广西道宣抚使,兼管军招讨使,仍佩虎符。辞行时,帝赐他弓箭、衣服、鞍马。刚到任就遇上禾泥路大首领必思反叛,并且煽动各少数民族。立道立即发兵征讨,攻克其城,乘胜而西,攻取金齿甸七十城,越过麻甸,直抵可蒲。他将送给他的驯象、金凤等珍奇异物,都献于朝廷。二十二年,又收编两江之侬士贵、岑从毅、李维屏等所部二十五万户,将其户籍交给当地官府。后调任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又在建水创立孔庙、学堂,在衙门内写上为官清廉的训词,警告贪官污吏。回朝,正是权臣当道,他只任不重要的闲散官职,条陈十二条,都是当时急于要办的政务,帝很称赞并加采纳。
二十七年,北京地震,人民惊恐万状,命立道为本路总管。还未上任,安南王嫡长子陈日火尊,遣其臣严仲维、陈子良等到京师报告他承袭爵位。此前,安南国王陈日..累召不至,只派其族父遗爱入贡,朝廷封为安南王。遗爱回国为日..所暗害。朝廷遣使问罪,日..不服,便派兵征讨,失败而还。世祖大怒,要再发兵,丞相完泽、平章不忽木建议“:蛮夷小国,不足以劳中国兴兵。张立道曾出使安南有功,现在再派他去,安南不会不听命。”帝召立道至香殿告谕说“:小国不恭顺我天朝,现派你去宣告朕的旨意,你要尽心尽力。”立道说:“君父之命,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恐愚臣一人不足以完成使命,请派一重臣同往,他为主,臣为副。”世祖说:“卿为朕腹心之臣,若一人居卿之上,必破坏卿的谋略。”授他为礼部尚书,佩三珠虎符,赐衣服、金鞍、弓箭等物。 立道至安南,对来城外迎接的人说:“去告诉你们王子,他应当出城迎奉圣旨。”王子日火尊便率其官吏,出城在道旁焚香迎接。到了王府,日火尊跪拜听立道宣读圣旨。立道指出他们不服从元朝的罪行。日火尊问道:“近年来,我国三代国王侮辱了天朝的使臣,公是大国的重臣,也是我们小国之师,将如何教导我?”立道说“:过去镇南王奉诏来讨伐,并非你们有能胜的力量,而是我们不用向导,率众深入,不见一人,迟疑而还。还未脱险,突然遇到急风暴雨,弓箭尽坏,军士不战自溃,天子也知其事。你们所依恃的是山海之险、瘴气弥漫之地。我云南与你安南之人,习俗相同,武艺相等,令征发为兵,以北方之劲卒为后盾,你们能抵抗吗?你们战争失败,只能逃入海中,海岛之人乘机向你们进攻,你们粮少不能支持,必然屈服。到那时,是为他们之臣的好,还是为大元天子之臣的好?今海上诸夷,其所以每年向你们纳贡,也是因为怕我们大国。我圣明天子对你们恩德甚厚。前年出师征伐你们,完全不是圣上本意,而是边将谗言所致。你们不明白,未派使臣来谢罪请命,而举兵对抗,驱我国使臣,激怒了我大国军队。今大祸将至,王子自己考虑对待吧!”日火尊跪拜于地,泪流满面地说道:“公说得极是,国中为我出谋划策的人,都不知应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做。前日之战只是为自救而已。岂能不知怕天子使臣!今公来必能救我。”向北方再拜,表示誓死不忘天子之恩德。将奇宝赠与立道,立道一物不受,只要日火尊入朝。日火尊说:“贪生怕死,人之常情,如果朝廷有诏来赦我死罪,臣决不拒绝入朝。”于是先派其臣阮代之、何惟岩等随立道奉表入朝谢罪,每年纳贡,还表示他自愿入朝的本意。廷臣中有人妒忌立道的这次功劳一定要安南先朝后赦。日火尊害怕,始终不敢入朝。 二十八年,遣立道巡视两浙,不久授任为四川南道宣慰使,又调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使。三十年,皇曾孙松山封为梁王,出京镇守云南。大德二年(1298),朝廷找一位旧臣作为梁王的辅助,立道从陕西行台御史之职调为云南行省参政,只视事一月便去世了。
立道曾三度出使安南,在云南为官最久,深得人心,为他立祠于善阝善城西。立道所著诗文有《效古集》、《平蜀总论》、《安南录》、《云南风土纪》、《六诏通说》若干卷。
被吐蕃称为“两头蛮”的南诏,反复无常,换一个王往往就换边投靠
南诏与唐代任何一个中原地区周边的异族势力一样,都是标准的反复无常。 南诏这个特点尤其明显,往往是每次有新王继位,就会重新考虑与周边唐王朝和吐蕃两个强大势力的关系,甚至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反复几次,不但唐王朝对南诏彻底失去信任,连吐蕃这种文化荒漠也对南诏颇多怨恨,把南诏称为“两头蛮”。 (苍山洱海) 【南诏立国前的往事】 根据《旧唐书》记载,“ (南诏)自言哀牢之后 ”,自己说是汉代哀牢古国的后人,根据史书上对哀牢古国的零星记载,明显这里的文明一直没有发展,反复无常这一点与汉代哀牢古国一脉相承。 三国时期,南诏立国前400年左右,诸葛亮“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到的就是洱海周边。 唐王朝统一战争发生在南诏立国前100多年,当时洱海周边有多个蛮族部落繁衍生息,其中根据开化程度分为乌蛮和白蛮,南诏就是其中的乌蛮。乌蛮、白蛮说法类似后世明代的生女真和 *** 真,其中白蛮相对开化,乌蛮比较原始。洱海周边有六个较为强大的部落,统称为六诏(另说八个,八诏)。“ 蛮谓王为‘诏’ ”,六诏就是六个蛮王的意思。 史书上并没有唐初时六诏是如何归附唐王朝的记录,只是记载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有位叫李英的安抚大使来到了这块古滇国的土地,因为这里很多人姓姚,就命名为姚州,下辖32个州。 考虑到武德四年大唐军神李靖率军在西南武装游行了一圈,并派人四处招抚,估计这位李英就是李靖的手下。姚州由于是羁縻云南地区的关键,之后一直有唐军驻守,具 *** 置在现在的云南省姚安县,是从东向西进入云南地区的门户。 与姚州最近的是正北偏西方向属于蜀中地区的巂州都督府(现四川西昌),设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是蜀中管辖周边羁縻地区的关键,也是从北向南进入云南地区的门户。 姚州和巂州,是唐王朝在西南各羁縻地区仅有的有驻军的城池,一旦这两个要点被唐王朝控制,且二城之间的道路畅通,西南地区的棋局就活了,这也是整个唐朝期间西南地区的攻略要点。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这里驻扎的兵力多了就供给困难,兵力少了就经常被周边蛮人袭扰,这两个要点甚至有过城池被蛮人攻破、刺史或州长史这样的高官被杀的记录。 【吐蕃的崛起】 唐高宗李治时期,吐蕃除了在西北夺取了青海吐谷浑并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之外,也把势力范围拓展到了云南。从高原南下去云南,就要经过巂州辖区,所以蜀中一直是唐王朝西南方向防御吐蕃扩张的第一道防线。 这方面史书上的记录很是简单,唐军在巂州辖区筑城防守并扩大控制范围,而吐蕃与唐王朝反复争夺这些要隘,当地各蛮族部落依附双方交战,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攻占了唐军新设的安戎城并重兵固守,打开了通往云南的通道。 《资治通鉴》中记载,至此“ 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 ”。这时也是安史之乱前吐蕃最强大的一刻,“ 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馀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也就是说,吐蕃从一个臣服于大唐的地区势力,转变为地区霸主甚至成为与突厥、回纥等并列的大国,都是发生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 【六诏合一,李隆基又一个致命错误】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唐王朝派遣远征军重回姚州,击败吐蕃驻军,拆毁了吐蕃为联通云南洱海地区而修建的两座铁索桥,并用铁索材料铸造了一座铁柱记功。这就是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唐标铁柱,但之后唐军并未在此区域长期驻扎,吐蕃军队卷土重来,铁柱估计也被吐蕃人重新融化了。 为了彻底把吐蕃势力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唐王朝开始扶持当地亲唐势力对抗吐蕃。 南诏原名蒙舍诏,是六诏当中位置最靠南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也一直与唐王朝保持了朝贡关系,接受了唐王朝的赦封官位,对于投靠吐蕃的其他蛮族也主动为唐王朝讨伐,是当地的亲唐派。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隆基下诏书命令南诏首领 皮逻阁 征讨投靠吐蕃的其他各蛮族,取得了一定效果。为此,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这里《旧唐书》有一条记录,“ 先是,剑南节度使王昱受归义赂,奏六诏合为一诏。 ”这是把责任归于地方官了,实际上是李隆基继西域扶持突骑施之后又一次犯下的严重错误,在西南地区又培养了一个大敌。这样的错误李隆基还在继续犯,下一个就是安禄山。突骑施、南诏、安禄山,分别位于大唐西北、西南、东北,先是突骑施和南诏消耗了盛唐大部分元气,最后安禄山才给了近乎致命的一击。 第二年,有了尚方宝剑的南诏把都城搬到了洱海的大和城,也就是后来的大理,标志着南诏成为了洱海周边地区霸主。这段时间也是南诏与唐王朝的蜜月期,双方共同把吐蕃的势力从云南地区驱逐出去。 没了共同的敌人之后,双方的矛盾就开始出现。南诏开始攻略周边其他蛮族,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控制范围。而唐王朝认为此举不符合大唐在云南地区的利益,开始想方设法控制和削弱南诏。 实事求是讲,双方都没有做错。南诏想发展壮大独霸南天的心理可以理解,唐王朝对于这个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羁縻势力有所控制也是正常思维。只是双方的目标差距大太,逐渐变得不可调和。 【天宝叛唐,南诏第一次改变立场】 双方的蜜月期只持续了十多年,到天宝九载(750年),南诏王换成了 阁罗凤 ,南诏越来越视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姚州、巂州两处有唐军驻扎的都督府为眼中钉,而这两处的唐朝官员们也感觉到了南诏的敌意,尤其是姚州,与南诏都城大和城近在咫尺。于是,当时姚州负责的唐朝官员张虔陀上报南诏“ 将叛 ”。 这里根据南诏人说法,张虔陀甚至与吐蕃联络试图与吐蕃共同对付南诏。但这只是一面之词,吐蕃也有多个部落,其中有一些与唐王朝或地方官员保持联系也是正常,并非是唐王朝当时对吐蕃和南诏的外交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双方仍然是共同对付吐蕃的联盟。 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双方爆发了一场局部战争。南诏包围了姚州都督府治所,并在数月围攻后攻克城池,张虔陀被杀。虽然事后南诏派人请罪,提出归还俘虏、重建姚州城,但同时又威胁如果大唐对此事不接受的话,南诏就将投靠吐蕃。 实际上这就是南诏在试探唐王朝的底线,并试图把对云南地区的实际控制坐实,是一种政治赌博。当年新罗在把唐王朝驱赶出朝鲜半岛,基本上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按正常来说,为了对抗吐蕃,唐王朝可以考虑对南诏让步,就像之前对新罗和突骑施一样。同样,也可以出兵惩戒南诏,并在取胜后再行安抚,让事态回复到之前的情况。如果是李隆基,选择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后期的李隆基懒病发作,已经不愿意多生事端了。但当时执政的宰相是杨国忠,这个出身蜀中的政治投机者,对于蜀中这块区域的控制非常严密,不希望在蜀中旁边有地区小霸出现。同时出于战功的渴望,希望能通过战争胜利巩固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 于是杨国忠命令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讨伐,南诏一看政治赌博失败,索性投靠了吐蕃,唐军被南诏、吐蕃联军击败,损失惨重。 南诏转投吐蕃后,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从原来唐王朝治下的羁縻势力变成了吐蕃的“ 赞普钟 ”,就是吐蕃赞普的弟弟,成为了与吐蕃平起平坐的兄弟之国。 杨国忠在战败后向李隆基隐瞒了这一情况,并在数年后天宝十三载(754年)再次出兵讨伐,又被南诏和吐蕃联军击败,唐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 (大唐天宝战争战士冢) 之后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已经无力南顾,吐蕃和南诏乘机夺取了巂州,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的两大战略要地全部沦陷。 当然,这种沦陷与安史之乱后陇右、河西的沦陷不同,无论姚州还是巂州,都只是唐王朝对外扩张的基地,和西域的安西四镇类似,并非唐王朝的核心利益。史书上对西北一带与吐蕃的战争过程记录的比较详细,而对西南蜀中、云南地区非常简略。另外,无论吐蕃还是南诏,当时在云南的重点都是降服其他各路蛮族,还不具备大举入侵蜀中的条件,只是在边境上有些小规模战斗。 安史之乱后,吐蕃开始大举入侵唐王朝本土核心区域,蜀中也未能幸免。蜀中西北部的松州、维州、保州等城沦陷,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这人写诗可以,打仗不行,“ 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 ”。 在蜀中西南方向,吐蕃入侵往往是与南诏联合,南诏表现的比吐蕃还要凶残和野蛮,所到之地杀戮掳掠,蜀中人说:“ 西戎尚可,南蛮残我 ”。 【贞元结盟,南诏第二次改变立场】 终于唐王朝从安史之乱的阴影中逐步走出,国力有所恢复,稳定了对吐蕃的不利局面。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南诏王也换成了 异牟寻 。吐蕃和南诏趁着大唐新丧,二十余万大军联合入侵蜀中。 唐德宗任命名将李晟为帅出兵救援,这是李晟踏上名将之路的关键一战,数月中李晟战无不胜,多次大败吐蕃、南诏联军,敌军几乎匹马不回。 原本吐蕃对这次战役寄予极高的期望,甚至连占领蜀中后的新名字都取好了,“东府”。结果却取得了近年来对唐王朝战争过程中少有的大败,于是迁怒于南诏,杀了不少在吐蕃军中的南诏向导,并把南诏王降等,取消了南诏的兄弟之国待遇。 这段时期是唐德宗的贞元时期,吐蕃在攻略唐王朝的过程中很难占到便宜,内部矛盾就开始出现。南诏也在吐蕃无止境的物资、士兵需索下逐渐感到压力沉重,又开始想到了当年大唐对自己的好来了。 唐王朝调整了对吐蕃的战略,对南诏开始怀柔招抚,以瓦解吐蕃的反唐军事联盟。韦皋这位治蜀名臣就职蜀中,完美的执行了招抚南诏为主的西南诸蛮战略,南诏于贞元九年(793年)上表重新归唐,第二年双方在点苍山下签署了盟约,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全面恢复。 但此时南诏与大唐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南诏是唐王朝的羁縻地区,这次变成了藩属国,这是干儿子和加盟商的区别。 贞元结盟之后,双方保持了几十年的友好往来,这段时间也是吐蕃盛极而衰的一段时间。吐蕃对南诏的反复无常也是非常怨恨,把南诏称为“ 两头蛮 ”。而唐王朝好不容易稳定住了局面,对南诏也是比较迁就,甚至对天宝南诏战争的起因和责任都没有追究,之前死在姚州的张虔陀背了黑锅。 其中也有一次反复,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当时南诏的权臣架空了南诏王,派兵突袭了巂州和戎州,唐军毫无防备,城池被攻陷。之后南诏攻入蜀中,占领成都西郭,掠夺了数万子女工匠和大量财富。 但南诏仍然不敢轻易撕毁与唐王朝的盟约,事后南诏上表说是因为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对自己有不公正待遇才出兵,之后又恢复了入朝朝贡。而唐文宗时期又有文官党争,又有宦官专权,唐文宗已经被宦官架空,对此也是无力处理,再次放过了南诏。 (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大理三塔) 【晚唐南诏再次与唐王朝为敌,双方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之后唐王朝连续有唐武宗、唐宣宗两位不错的帝王,南诏也一直保持着与大唐这种表面臣服,但不断搞小动作的关系。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开始,十余年间,南诏在安南、广西、贵州、西川等地四处出击,曾攻陷安南都护府所在地交州(现越南河内)、邕州(现广西南宁)等地。在此之前唐宣宗时期,南诏自从换了新王 世隆 后,就开始全面与大唐为敌,曾经入侵过安南都护府,但被唐军击败。 而唐懿宗虽然是唐王朝历史上最差的皇帝,但当时唐军在西南一带仗打得还是不错的。晚唐少有的一个能打外战的将领高骈,在安南、蜀中等地多次击败南诏,虽然此人后来有不臣之心,但前期功绩不可否认。 南诏与大唐连续战争了十余年,自身国小落后的缺点暴露无遗,国家几乎崩溃。南诏王世隆死后,新任南诏王为 隆舜 ,又重新恢复了与唐王朝的朝贡关系。 之后唐僖宗时期爆发了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到了蜀中。为了缓和与南诏的关系,甚至可能有从南诏借兵平叛的想法,提出允许南诏不称臣,并准备把宗室女封为公主嫁过去。南诏派了宰相等三个大臣到蜀中迎亲,但高骈建议,说这三人是南诏的核心智谋班子,应当弄死。唐僖宗听从了高骈的建议,杀了三人,双方的合作也就没了下文。 之后的南诏越发衰落,早于唐王朝5年被权臣篡位覆灭。这个权臣是汉臣,百年前贞元结盟时期南诏王的首席智囊就是他的祖先,是被南诏俘虏的唐朝官员,历史就是这么恶趣味。 (郑回就是当年被南诏俘虏的唐朝官员,贞元之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后人灭亡了南诏) 南诏这个云南地区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亡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历时165年,基本上陪伴了唐王朝的后半程。盛唐时期先友后敌,中唐化敌为友,晚唐敌友各半。 纵观南诏一生,因大唐对抗吐蕃的需求而存在,因大唐的傲慢和自己的野心而转变为敌人,这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和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以夷治夷,思路是好的,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作为短期措施可行有效,长期下来问题多多。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王朝(119)吐蕃(8)南诏(3)
上一篇:销售发展方向怎么写
下一篇:没有了